423书与事有别
通读二十四史中关于战争和军事家的例子,我始终认为,一个名将,在顶级的层面,必须是有大局观的。也就是说,他不是因个人名利而打仗,不是因一时胜败而打仗。
他更像是一个政治家,在权衡各种因素后,才决定打不打、怎么打、打了以后怎么办。只有这种类型的军事家,才称得上大气。
如果仅以是否在某一仗打得赢为标准,来确定打与不打,那么,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领。希特勒以战争胜率的数据来算,是个厉害的指挥家。但以政治家的角度来看,他就有问题。以自己这一点国力,铺开打苏联那么大一个摊子,即使打胜了,又怎么办呢?
他即使考虑过这个问题,也没有深入思考。况且,他根本就没打赢。
以司马迁的观点为主导历史观点认为,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名将。古诗经常说李广如何,像王昌龄说: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”很多人都解释说这是指的李广。这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,一个因为迷路自杀而成名的名将,一个在一场几乎成为滑铁卢战役的重要战役中迷路的名将。实际上,司马迁对李广的照顾是有着“事后诸葛亮”的错误问题的。
漠北决战之前的分兵决策历来是一桩公案。司马迁或李广家人对这一战前部署进行了激烈批评,他们普遍认为卫青的目的是排挤李广、不让李广参战、从而“独吞”大功、照顾卫青自己人。但是,这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看法。因为: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hetangkanshu.com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