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稍后修改重复的部分。)
而一千两百粒黍米将重量分为十二份。
一份为一铢,二十四铢为一两,十六两为斤,三十斤为均。便可以确定重量。
如此。
只需要确定一个“黄钟”,便可以推算出所有的度量衡,而且每个时代的不同,当时的黄钟也会跟随后天的气候发生变化,度量衡也会有所调整。
从度量衡到律法,我们文明的一切标准,都是天人合一的!是从一而出的!
是因地制宜的!
“黄钟长九寸,是后天之黄钟,你那个……长三寸九分,是先天之黄钟。”在《吕氏春秋》中记载,黄帝令伶伦作律。
其中所记载的黄钟之长是三寸九分。
伶伦在制作成功之后,又制作了十二根律管,这才是后天的十二律,先天的黄钟之宫,是最初的那根三寸九分的律管。
而当时的三寸九分是多长,后世根本无法得知。
因为……
先有音律,才定长短标准。
所以,后世之人明明知晓三寸九分就是先天黄钟之宫,却无法知晓其真实长度,而后世的黄钟长度,无论是《尚书》记载的九寸,还是《史记》记载的八寸一分,都只是根据历代传下来的音准,以节气调整后,人为定下的。
九为极数,九九八十一,也是极数。
黄钟之宫,律吕之本,定位极数是对的,倘若音准是对的,那么其余十一律,还是度量衡,都是最因时制宜的标准。
可问题在于,音不准,连环相为宫都做不到,指导生活生产都勉强,这种连后天黄钟都是有谬误的,更别谈确定先天黄钟之宫了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hetangkanshu.com
(>人<;)